-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全部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
最近,法院认定跨国制药巨头辉瑞在中国内地不享有“伟哥”商标权益。10年前,抢先在中国注册了这一商标的广州威尔曼公司赢得了胜利。这起旷日持久的商标纠纷终于在法律程序上尘埃落定……
看起来威尔曼是胜利了。合法拥有“伟哥”商标至少说明,中国制药行业在走向强大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经萌芽。但如果满足于这样的胜利,停留在商标抢注层面的竞争,中国制药企业就会误入歧途。
药品商标名称的争夺,暗含更多的是实力的比拼,药企研发能力的较量。没有实力做后盾,没有受保护的药品专利做支撑,只是赢得商标名称的胜利,这种胜利终究不会持久。一个药丸的成本,一些国际知名药企也不过几元,销价却要上百元,甚至上千元。在高额利润的背后,是他们强大研发实力的支撑。于是,在药品招投标市场上,进口药特别牛,根本不降价,他们的药品在国内市场无可替代。反观国内,目前中国生产的药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很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为了进入医院,纳入医保目录,大打价格战,打得血本无归,以致国内药企大多处于“微利”甚至亏本局面。
敢于向跨国企业宣战,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的是“底气”——药品创新和研发的能力。无论是勇气还是技术,都是我国制药企业所欠缺的。目前,国内大概有4700家制药厂拥有《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GMP),其中高达90%的比例为中小型生产商。在中国最畅销的50种药品中,40种为外国制造。依现有的实力,国内哪家药企有资格和国际制药巨头叫板?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医药产业却处于97%以上的化学药品为无自主知识产权仿制药的尴尬境地。随着专利制度的不断发展,可仿制的药品将越来越少,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整个行业命运的命门。
平均约8亿美元的开发成本、8年至10年的市场化周期、万分之一的研发成功率……新药研发的高昂门槛让国内不少制药企业望而却步。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行业,研发力量的强弱,决定着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然而,我国医药行业科技投入低到仅占销售额的1%左右,这与发达国家医药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占销售额的15%—18%反差悬殊。在这种环境下,愿意冒大风险扎扎实实搞创新的制药企业少之又少,政策的不配套使得大家都不愿意花钱创新,谁搞创新谁赔钱。
可喜的是,在国家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中,出台了加大医药科研开发的投入,设立新药研发专项基金,加强基础研究,保护、审批和创制新药等鼓励政策,以期建立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手段,推动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制阶段向仿创结合、自主创新阶段过渡。事实上,只有将力量更多地用于自主创新,中国的制药企业才能真正具备“叫板”跨国公司的实力。
类似威尔曼的胜利能持续多久,这是我们更需要思考的;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是我们真正的渴望和期待。
看起来威尔曼是胜利了。合法拥有“伟哥”商标至少说明,中国制药行业在走向强大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经萌芽。但如果满足于这样的胜利,停留在商标抢注层面的竞争,中国制药企业就会误入歧途。
药品商标名称的争夺,暗含更多的是实力的比拼,药企研发能力的较量。没有实力做后盾,没有受保护的药品专利做支撑,只是赢得商标名称的胜利,这种胜利终究不会持久。一个药丸的成本,一些国际知名药企也不过几元,销价却要上百元,甚至上千元。在高额利润的背后,是他们强大研发实力的支撑。于是,在药品招投标市场上,进口药特别牛,根本不降价,他们的药品在国内市场无可替代。反观国内,目前中国生产的药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很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为了进入医院,纳入医保目录,大打价格战,打得血本无归,以致国内药企大多处于“微利”甚至亏本局面。
敢于向跨国企业宣战,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的是“底气”——药品创新和研发的能力。无论是勇气还是技术,都是我国制药企业所欠缺的。目前,国内大概有4700家制药厂拥有《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GMP),其中高达90%的比例为中小型生产商。在中国最畅销的50种药品中,40种为外国制造。依现有的实力,国内哪家药企有资格和国际制药巨头叫板?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医药产业却处于97%以上的化学药品为无自主知识产权仿制药的尴尬境地。随着专利制度的不断发展,可仿制的药品将越来越少,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整个行业命运的命门。
平均约8亿美元的开发成本、8年至10年的市场化周期、万分之一的研发成功率……新药研发的高昂门槛让国内不少制药企业望而却步。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行业,研发力量的强弱,决定着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然而,我国医药行业科技投入低到仅占销售额的1%左右,这与发达国家医药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占销售额的15%—18%反差悬殊。在这种环境下,愿意冒大风险扎扎实实搞创新的制药企业少之又少,政策的不配套使得大家都不愿意花钱创新,谁搞创新谁赔钱。
可喜的是,在国家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中,出台了加大医药科研开发的投入,设立新药研发专项基金,加强基础研究,保护、审批和创制新药等鼓励政策,以期建立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手段,推动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制阶段向仿创结合、自主创新阶段过渡。事实上,只有将力量更多地用于自主创新,中国的制药企业才能真正具备“叫板”跨国公司的实力。
类似威尔曼的胜利能持续多久,这是我们更需要思考的;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是我们真正的渴望和期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