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全部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达娃之争”不应越过法律边界
字号: +-
563
日前,备受瞩目的达能并购娃哈哈事件进入了诉讼阶段的沉寂期,双方都聘请了高级别的律师团各自提起仲裁和诉讼,准备以法律武器一决高下。记者获悉,双方近日都先后采用先打“程序”再打“实体”的诉讼应对策略,不同程度地实施拖延战术,这场纠纷的法律解决过程或许将旷日持久。
近来屡屡有人士借“达娃之争”一案,打着“民族情感”和“国家安全”的旗子,重弹 “外资警惕论”。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两个品牌之间的矛盾,本就应该在经济和法律的领域里讨论并解决,运用对双方都公平的法律来判断,而不应该依据双方的背景和来头定调子。
本月中旬,北京某咨询集团总裁向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递交了“关于请求对达能公司破坏中国国家经济安全进行审查的报告”,报告开篇第一句话便是“‘达娃之争’已从法律之争扩展到政治、经济和道德等更广泛的层面”。该报告还表示,“达能搅入国内多家饮料行业知名品牌,已经或将要在行业垄断方面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这个案例并非孤立,近期以来,从徐工事件、娃哈哈事件、洛轴事件、苏泊尔事件中都可以听到来自法律和商业以外的“抗议声音”,而经济问题简单政治化无疑加大了跨境资本交易的成本。如果要从近来跨境资本合作引发的纷争中获得什么启示,那么有关各方或许更应思考多用经济手段解决经济问题。
中英策略驻华首席代表段若石认为,“达娃之争”纯粹是经济纠纷,娃哈哈如果败诉了也要接受;娃哈哈不管是不是民族品牌,也要遵守法律和游戏规则,从这件事中“吃一堑长一智”。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强大和中外合作的深入,对利用外资的弊端、外资“斩首式收购”的危害,出现反思和预警的声音是必要的,公民对某一商业事件发表看法更是其应有的权利。但自达娃纠纷以来,已经有多名企业家多次以民族利益和防垄断之名来指责纠纷一方。其后更有杭州纺织企业牵头的民企声援团,发布声明要求“捍卫民族品牌”。社会对达娃之争的评价,屡屡越过商业和法律边界。
就民族情感而言,一些优质民族品牌屡屡落入外资之手值得痛心,但轻言其侵害了民族利益和安全则无助于规则的遵守。事实上,就是争议中的娃哈哈一方,也将一度紧握的民族情感武器放弃,转向利用法律武器来捍卫利益,这从其四个多月来宣传攻势和重心的改变可见一斑。
就垄断而言,企业是否在市场上造成垄断,应该由政府相关机构按法律、法规来判定,任何个人不应随意作出有或没有的判断与指责。商务部在本月8日刚刚发布的《2007中国外商投资报告》中表示,中国目前还没有某个行业真正被外资企业垄断,真正的垄断企业反而多是国有企业。商务部还指出,因为某个行业中,外资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达到很大比重,就称之为外资垄断,是一种错误判断。
本应该用法律和商业规则解决的纠纷,却屡屡被人“上纲上线”到道德与民族层面,也许中国企业在“运用游戏规则解决问题”上还有长路要走。从这个角度看,“达娃之争”是对企业改善竞争环境和尊重契约制度的提醒,双方谁是谁非总有法律解决之途径和结果,任何提前的预判和断言都是不恰当的。
从更深层次看,达娃交锋体现了中外双方对资本游戏规则、在开放环境下发展自身品牌等问题的不同思考。中国企业不仅要学会利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更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订,才能把握主动权,但这一切,都应该在契约和法律的约束下进行。(记者 王进)
近来屡屡有人士借“达娃之争”一案,打着“民族情感”和“国家安全”的旗子,重弹 “外资警惕论”。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两个品牌之间的矛盾,本就应该在经济和法律的领域里讨论并解决,运用对双方都公平的法律来判断,而不应该依据双方的背景和来头定调子。
本月中旬,北京某咨询集团总裁向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递交了“关于请求对达能公司破坏中国国家经济安全进行审查的报告”,报告开篇第一句话便是“‘达娃之争’已从法律之争扩展到政治、经济和道德等更广泛的层面”。该报告还表示,“达能搅入国内多家饮料行业知名品牌,已经或将要在行业垄断方面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这个案例并非孤立,近期以来,从徐工事件、娃哈哈事件、洛轴事件、苏泊尔事件中都可以听到来自法律和商业以外的“抗议声音”,而经济问题简单政治化无疑加大了跨境资本交易的成本。如果要从近来跨境资本合作引发的纷争中获得什么启示,那么有关各方或许更应思考多用经济手段解决经济问题。
中英策略驻华首席代表段若石认为,“达娃之争”纯粹是经济纠纷,娃哈哈如果败诉了也要接受;娃哈哈不管是不是民族品牌,也要遵守法律和游戏规则,从这件事中“吃一堑长一智”。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强大和中外合作的深入,对利用外资的弊端、外资“斩首式收购”的危害,出现反思和预警的声音是必要的,公民对某一商业事件发表看法更是其应有的权利。但自达娃纠纷以来,已经有多名企业家多次以民族利益和防垄断之名来指责纠纷一方。其后更有杭州纺织企业牵头的民企声援团,发布声明要求“捍卫民族品牌”。社会对达娃之争的评价,屡屡越过商业和法律边界。
就民族情感而言,一些优质民族品牌屡屡落入外资之手值得痛心,但轻言其侵害了民族利益和安全则无助于规则的遵守。事实上,就是争议中的娃哈哈一方,也将一度紧握的民族情感武器放弃,转向利用法律武器来捍卫利益,这从其四个多月来宣传攻势和重心的改变可见一斑。
就垄断而言,企业是否在市场上造成垄断,应该由政府相关机构按法律、法规来判定,任何个人不应随意作出有或没有的判断与指责。商务部在本月8日刚刚发布的《2007中国外商投资报告》中表示,中国目前还没有某个行业真正被外资企业垄断,真正的垄断企业反而多是国有企业。商务部还指出,因为某个行业中,外资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达到很大比重,就称之为外资垄断,是一种错误判断。
本应该用法律和商业规则解决的纠纷,却屡屡被人“上纲上线”到道德与民族层面,也许中国企业在“运用游戏规则解决问题”上还有长路要走。从这个角度看,“达娃之争”是对企业改善竞争环境和尊重契约制度的提醒,双方谁是谁非总有法律解决之途径和结果,任何提前的预判和断言都是不恰当的。
从更深层次看,达娃交锋体现了中外双方对资本游戏规则、在开放环境下发展自身品牌等问题的不同思考。中国企业不仅要学会利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更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订,才能把握主动权,但这一切,都应该在契约和法律的约束下进行。(记者 王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