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Base on one field Cast our eyes on the whole world

立足一域 放眼全球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中国企业应重视及时输出知识产权

发布时间:2009-12-21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作者:
字号: +-
563
        所谓“输出知识产权”,是指及时到国际上申请专利,在海外市场上建立专利特权,并利用申请国相关法律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以便在海外输出产品,建立品牌。 
  在日前于广州举办的“中国专利周”上,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马维野说,“在金融危机中,确有必要鼓励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尤其是在企业需要重点发展业务的国家,申请知识产权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战略性做法。”到访的欧洲、美国知识产权专家认为,为与中国的经济总量相匹配,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除必须建立一套“为那些冒着风险开发新创意的人提供奖励和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之外,还需要积极地“走出去”,在国外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才能避免外贸争端中所谓的“知识产权壁垒”。 
  中国企业受困“专利”维权 
  不久前的第十一届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传来消息:花费了千余万元诉讼费用后,中国的一家传统地板企业将首次胜诉德国的“临时禁令”诉讼。深圳燕加隆集团透露,全球地板巨头Unilin在德国起诉燕加隆专利侵权一案,今年9月30日在汉堡法院开庭,燕加隆应诉律师表示,主审法官已经口头宣布燕加隆胜诉,取消“临时禁令”,相关书面裁决晚些时候将正式公布。 
  据悉,今年的德国汉诺威地板展上,这家企业展位遭遇了竞争对手发起的“临时禁止令”而不得不撤展。 
  对于这个已经耗资几百万元人民币,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世界上50多个国家都申请了国际专利,并在2005年作为中国传统行业中率先于美国国际贸易法庭胜诉“337调查”的企业来说,今年仍旧在德国市场上遭遇同一个竞争对手发起的攻击,让负责人何贻信体会到中国企业将知识产权布局海外的“吃力感”。 
  燕加隆董事长何贻信表示:“此次诉讼,公司耗资一千余万元,聘请了美国一流律师,调集精兵强将,全力应诉,为的是避免中国专利的国际授权被垄断巨头以专利诉讼的形式绞杀在摇篮中。” 
  很长一段时间,欧洲的Unilin公司和Valinge公司几乎完全垄断了地板锁扣技术这项行业内的核心技术,全球众多地板生产商每年要向这两大巨头交纳几十亿美元的专利使用费,专利授权收入成为这两大巨头的主要经济来源。而Unilin公司也每年不惜花费上亿美元在全球进行所谓的“专利”维权。 
  2006年,燕加隆公司成功研发出“一拍即合”地板锁扣技术。该技术突破了欧洲锁扣所采用的斜插理念,首创垂直嵌入型锁扣,开创了全球地板锁扣技术发展的新领域。 
  “几乎是从根本上超越了Unilin的技术。事实上,如果Unilin想改良其他地板短边的安装方法,还需要使用燕加隆公司的专利技术。”何贻信说。 
  面对“三分天下”的挑战,欧洲两大地板公司的“奶酪”被触动。2005年7月,竞争对手在美国对燕加隆发起“337调查”,试图一举将中国的锁扣地板产品完全阻挡在美国市场之外。 
  “如果Unilin公司胜诉,那么对于中国地板产业而言将是毁灭性打击。”森诺韦尔地板品牌总监高建林说。 
  所幸的是,2006年7月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洛克法官公布了该案的初裁结果,燕加隆公司的“一拍即合”锁扣技术被认定没有侵权。 
  然而,事情远没有结束。今年1月的德国汉诺威地板展期间,Unilin仍然以“燕加隆公司产品侵犯其专利权”为名,秘密申请汉堡法院对燕加隆公司发出“临时禁令”,在没有给燕加隆公司任何抗辩机会的前提下,没收了燕加隆公司在德国展会的展品,并对其处以罚款。 
  “在我们之前,没有中国企业胜诉过美国‘337调查’,在德国的临时禁止令方面,也没有企业胜诉过对手的诉讼。我们几乎是没有教材可学。”何贻信说。 
  输出知识产权路途艰辛 
  深圳市市场监督局副局长徐友军说,“诉讼并非单纯是一个企业的事情,而是中国民族企业利用国际规则参加世界商战,在崛起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磨难的缩影。” 
  不仅仅是传统地板行业,中国各行各业几乎都在德国遭遇过“临时禁令”。他举例,在去年8月的德国柏林电子展上,很多中国的电子参展企业被撤展,这严重损害了中国电子产业的专利形象。“临时禁令几乎成了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拦路虎。而由于成本太高、德国法律对起诉方有利,中国企业从来没有胜诉过德国临时禁止令的先例。很多企业在应诉的时候便放弃了。”徐友军说。 
  但是,在燕加隆的示范效应带动下,中国的民族企业应诉国际知识产权诉讼的数量已经开始增多。据深圳WTO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6年燕加隆胜诉“337调查”后,深圳企业在国际诉讼中的应诉率明显提高,相应应诉成本也出现下降。“我们的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在国际知识产权诉讼上就是这样,当人家强硬时,似乎我们也必须对着强硬,对方才会在滥用知识产权方面有所收敛。”这位负责人说。 
  尽管德国的官司胜诉在望,但是燕加隆的负责人何贻信仍然感到“高兴不起来”。目前,欧洲两大巨头还将联手在世界范围内发起诉讼。“尽管我们的技术完全是自主研发的,但是面临的诉讼仍然没完没了。很显然,我们的对手在打消耗战。而我们民族企业,到底还能耗多久呢?” 
  事实上,由于中国知识产权海外布局不完善,才使一些国际大企业得以利用“知识产权诉讼”等方式干扰中国的民族企业成长步伐。 
  在第十一届高交会上,北京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纸书事业部渠道副总经理籍斌曾对记者说,公司凭借着自主研发的产品,实现在国内的热销,并走出国门行销海内外。但这触动了全球手写板巨头日本Wacom公司的利益,并引起该行业内最顶尖企业的担忧。为此,该公司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遭遇到Wacom的专利“伏击”。2006年12月,Wacom以手写板专利侵权为由对汉王在美国提起诉讼。该企业积极应诉,并广泛收集各种证据,证明专利属于自主研发的。经过一年多的较量,Wacom意识到胜诉困难,最终达成和解,向中国企业开放市场。 
  “这是一场国内高科技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与跨国巨头的碰撞。尽管这场胜利的过程比较艰辛,但让我们的企业意识到,走出国门的时候,更应该‘产品未动,专利先行’,加速知识产权的海外布局。”籍斌说。 
  他认为,燕加隆的胜利也给同行一些启示:企业一定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海外专利布局,避免遭受国外不良企业的侵害。但胜利的前提是,企业要不断加强研发创新,只有掌握了真正核心的技术,才能够在竞争和专利战中保持不败地位。 
  “目前,中国企业在注重输出产品的同时,忽视了对国外知识产权的申请与保护。”深圳哲力知识产权事务所专利工程师唐超文说,“这就意味着,中国输出产品的同时,也免费输出了专利、商标、版权,很容易让一些国外代理商或者国外企业恶意抢注册,中国产品如果在这些国家的市场上销售就变成了侵犯他人专利权的行为。”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出现在中药领域。”他说,“中药配方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免费大餐,很多中药配方被日韩、欧美等国家获取,并在国外申请专利,甚至在国内申请专利,比如多年前,美国就抢先对吉林生产的‘人参蜂王浆’申请了专利,以至中国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产品反要向别人交纳专利费。” 
  长期负责代理海外商标注册的港星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王倩说:“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大都先进行专利布局,然后才开始卖产品,而国内企业多数仍处于先卖产品,产品卖好了,再申请专利。这就为时晚矣。” 
  可以增强抵抗危机能力 
  尽管如此,目前中国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核心专利在海外布局的不可或缺;不少企业正在努力向海外输出知识产权。 
  在第三届中国专利周的开幕式上,广州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吴岳静代表中国北京、上海、重庆、深圳、东莞等42个城市宣读了倡议书,倡议各大城市“帮助企业有效进行知识产权海外布局,主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中国去年6月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近五年的目标之一是“本国申请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列,对外专利申请大幅度增加。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业内专家也建议,中国企业应当尽早进行知识产权海外布局的谋划,以更多地保护拥有自主产权企业的利益。 
  事实上,越是遭遇经济逆境,世界各国的不少企业越是重视知识产权的输出。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吴凯此前在广州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即使金融危机来临,国外来华专利申请共有111184件,占总量的13.4%,同比增长了3.5%;在商标方面,2008年中国商标注册年申请量69.8万件,其中国外申请占了10.8万件。 
  “在英国也是如此,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普遍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风险能力。”英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伊恩·弗莱切说。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玉光此前在广州表示,目前,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使用,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在经济逆境中转危为机的有力武器。李玉光举例说,深圳华为有限公司在2008年提交了1737件PCT专利,同年销售额达233亿美元,在金融危机中,2008年的销量反而比2007年增长了46%,其中70%来自海外市场,预计今年的业绩还将增长20%。“面对危机,企业更应该勇敢地走出去,向外输出自主品牌。” 
  国外知识产权申请量少 
  近年来,中国外贸产业遭遇了一场又一场的知识产权争端。例如,去年9月的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德国海关就以“可能侵犯专利权”为由,突袭了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69家企业的展位。 
  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总务与对外关系司欧共体技术援助项目处处长若瑟认为,中国企业应该树立起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他说,中国已经有一些企业在欧洲申请了专利保护,从而有利于保护他们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更多的中国企业根本就没有参与进来。若瑟说,根据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的数据,从1996年4月至2008年8月,694977件商标通过欧洲内部市场协调局注册,其中,中国大陆申请人注册了2626件,占的比例仅为0.37%。而同期,美国申请的专利占了21%,德国占了17%,日本占了3%。就连中国港澳台地区都申请注册8654件,占1.31%。 
  “这是一种不合理的局面。事实上,在欧盟内部,申请商标注册和专利许可最多的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也就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换句话说,中国企业的申请和注册与中国经济规模相比,确实太少了。”若瑟说。 
  而国外的企业对我国的知识产权市场的觊觎则来势汹汹。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二零零七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权威报告,仅2007年一年,我国受理的国外申请人在中国的商标注册申请量就达到了10.3万件,比上年增长了6.1%。 
  但是,来自海外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申请专利的数量仍然太少。“中国有一些企业在欧洲申请了专利保护,从而有利于保护他们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更多的中国企业根本就没有参与进来。”若瑟遗憾地说。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马维野说,中国企业在海外申请专利的数量不大,这种状况与海外申请专利的“门槛”有关。他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申请专利的数量的确不大,主要的瓶颈是钱的问题,PCT申请在海外的费用很高,甚至不少大企业都难以承受。 
  巧妙避开“知识产权壁垒” 
  若瑟说,很多中国企业将“知识产权保护机构”视为执法者,这是不全面的。他说,以欧洲专利局为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他们也是一个服务机构,中国企业应当充分利用法律规则保护自己。 
  “尽管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然而,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经验还很不足。”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玉光说,“企业要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尽快缩短熟悉国际规则的时间和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 
  专家指出,在国家大力支持的同时,企业也要从方方面面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据欧洲专利局官员介绍,有时候,很多中国企业仅仅是因为技术处理上的不严格,就导致了申请不过关。例如在外观设计上欧洲要求非常严格,有时甚至专利申请图片的背景不单一、图片的质量太差也成为拒绝给予申请的原因。 
  欧洲内部市场协调局外观设计部官员说,以申请商标注册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例,大约需要两千多元人民币到一万多元人民币不等。有关专家和企业认为,相对于企业的经营额来说,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价格。 
  不仅仅是积极到海外申请专利保护,在经历多次知识产权诉讼风暴后,中国企业负责人也渐渐认识到海外“游戏规则”的规律。“在国际上申请了专利,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还必须考虑自己的专利是否侵权,是否无效等问题。”何贻信说,“我们是在别人的地盘上,遵守着别人的游戏规则,不得不意识到各种风险的存在。” 
  在面对“知识产权纠纷”时,海外专家同样提醒中国企业,应该注意策略和方法。日前在深圳召开的“中美欧知识产权研讨会”上,德国专家赖纳指出,在欧洲,对于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理,并非只有通过昂贵、耗时的诉讼程序来解决,紧急情况下,权利人经常根据各国民法规定,利用海关扣押措施和诉前禁令手段,尽可能地制止侵权行为。 
  赖纳建议,中国企业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包括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对竞争对手产品做是否侵权的检索分析,在收到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警告信后考虑提交“保护令状”等。(经济参考报)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