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全部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纳米经济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字号: +-
563
随着纳米技术这个新兴领域的兴起,与纳米技术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总结了纳米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五个主要趋势和三大应用领域以及纳米技术知识产权面临的四个方面的挑战。
1.纳米技术知识产权的四大趋势
纳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呈现五个明显的趋势:第一,专利申请内容集中于纳米新兴的基础组元、纳米材料和工具。美国专利局接到的专利申请涉及纳米的物质组成、纳米器件、纳米工具、纳米材料和仪器系统及其控制以及纳米技术方法。第二,有多个行业申请同一项纳米技术创新专利的趋势,因为纳米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跨行业的专利申请涉及的主要专利类别有电力、生活必需品、化学和冶金,作业和运输、机械工程、物理、建筑、纺织和造纸等。第三,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拥有很大一部分关键性纳米技术专利。据估计,大学拥有70%的关键纳米技术专利。1980年以前,全世界的大学每年获得250项与纳米技术有关的专利。到2003年,这个数字翻了16倍,达到3993项。第四,对用作草药的自然物质的专利申请不断增加。如,一名中国研究人员杨孟君将传统的中草药成功分解到了纳米级,并获得了900项专利。美国和欧洲曾授予了类似专利,比如说韩国太平洋集团就在欧洲申请了一项将纳米级人参用作化妆品原料的专利。第五,印度研究实验室在美国申请的专利显著增多,这说明次大陆研究文化发生了显著改变。印度38个国家级实验室申请美国专利的数量从1995年的30项飙升到2006年6月的720项。IBM、英特尔、通用电气、通用汽车、思科和Sun微系统等跨国巨头业已注意到这一趋势,并在印度设立了研发中心。公共和私营实验室的专利正迅速转变为生产许可。
2.纳米技术知识产权的三大主要应用领域
纳米技术可运用于多个部门和产业,尤其是在纳米电子、能源产业和人类卫生保健这三个方面:其一,纳米电子技术专利占了纳米专利申请里的大多数,由于电子产品微型化趋势。这方面的纳米技术现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据英国半导体工业协会保守估计,到2008年,纳米电子产品市场将达到3000亿美元。其二,纳米技术在解决当前能源问题上最有发展前途,比如:纳米技术氢材料、燃料电池用的高分子膜、太阳能电池用的半导体等。能源部门的纳米技术研究如有突破,将带来全球能源供应链的巨变。该部门的专利申请量不断增加,2005年的申请量达到2000年专利数量的3倍。美国这方面专利有70%都是日本机构申请的。事实上,中国、日本和韩国在能源领域纳米技术专利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其三,在人类卫生保健方面,纳米技术主要用于化妆品和营养品方面。这方面纳米技术的市值约达5350亿欧元且以每年7%~9%的速度增长。这方面拥有最多专利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欧洲、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中国申请的某些专利因为牵涉到药物重新配方,引发不少争议。
3.纳米技术知识产权领域面临的四大挑战
挑战之一是大学实验室里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正逐渐学会接受金钱对科学的威力。在商业压力之下,如何端正伦理实践、如何保持科研诚信,已经日见紧迫。美国医学会编辑D.Rennie认为,“近年来,发生在实验室里的冲突日增,难以作出公断。年轻科研人员的成果被资格老的同事据为己有,却因担心得不到一个有前途的引荐而不敢声张。”
挑战之二是纳米技术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就必须开发出一些有商业前途的产品。斯坦福大学的L.Mejia教授认为,在美国每4000项发明中仅有一项能获得丰厚的专利许可收入。斯坦福大学有37项纳米领域的发明被估价后进入技术转让程序。在市场推广和专利申请方面花了30万美元,提出了60项专利申请,最后只发生了1项专利许可。因此,随着专利活动日趋活跃,申请成本因素有必要考虑在内。
挑战之三是是专利管理部门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专利申请。在美国,2005年只有4%的专利申请得到批准,而在2004年这一数字为25%,况且2005年的专利申请数目为2714件,比上年增长52%。由于专利申请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创新者难以获得其创新的知识产权,这一瓶颈状况已经出现。于是,全世界的专利和商标管理部门都需要面对跨学科专利审查的挑战。
挑战之四是由于专利壁垒较高,南方(发展中国家)在纳米技术发展中参与不多,这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北方(发达国家)掌握着突破性的基础性专利。大学和企业通常不愿意与南方相关人员合作。尽管号召与南方合作的声音很响亮,但由于高昂的专利权税和专利许可费用,技术转让的希望可能会全部丧失。
总之,从不同视角来看,纳米专利领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纳米技术专利是会将其大有前途的预言变为现实,还是成为一个诉讼雷区呢?在专利的商业压力日增的情况下,各个层次的学术研究者是否能保持其学术道德呢?全世界的专利管理部门能否迎接挑战,以防出现无效的、太过宽泛或重复的专利授予?全社会能否弥合“纳米鸿沟”,使得全社会得以分享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好处?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与纳米技术相关的各界共同努力。
1.纳米技术知识产权的四大趋势
纳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呈现五个明显的趋势:第一,专利申请内容集中于纳米新兴的基础组元、纳米材料和工具。美国专利局接到的专利申请涉及纳米的物质组成、纳米器件、纳米工具、纳米材料和仪器系统及其控制以及纳米技术方法。第二,有多个行业申请同一项纳米技术创新专利的趋势,因为纳米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跨行业的专利申请涉及的主要专利类别有电力、生活必需品、化学和冶金,作业和运输、机械工程、物理、建筑、纺织和造纸等。第三,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拥有很大一部分关键性纳米技术专利。据估计,大学拥有70%的关键纳米技术专利。1980年以前,全世界的大学每年获得250项与纳米技术有关的专利。到2003年,这个数字翻了16倍,达到3993项。第四,对用作草药的自然物质的专利申请不断增加。如,一名中国研究人员杨孟君将传统的中草药成功分解到了纳米级,并获得了900项专利。美国和欧洲曾授予了类似专利,比如说韩国太平洋集团就在欧洲申请了一项将纳米级人参用作化妆品原料的专利。第五,印度研究实验室在美国申请的专利显著增多,这说明次大陆研究文化发生了显著改变。印度38个国家级实验室申请美国专利的数量从1995年的30项飙升到2006年6月的720项。IBM、英特尔、通用电气、通用汽车、思科和Sun微系统等跨国巨头业已注意到这一趋势,并在印度设立了研发中心。公共和私营实验室的专利正迅速转变为生产许可。
2.纳米技术知识产权的三大主要应用领域
纳米技术可运用于多个部门和产业,尤其是在纳米电子、能源产业和人类卫生保健这三个方面:其一,纳米电子技术专利占了纳米专利申请里的大多数,由于电子产品微型化趋势。这方面的纳米技术现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据英国半导体工业协会保守估计,到2008年,纳米电子产品市场将达到3000亿美元。其二,纳米技术在解决当前能源问题上最有发展前途,比如:纳米技术氢材料、燃料电池用的高分子膜、太阳能电池用的半导体等。能源部门的纳米技术研究如有突破,将带来全球能源供应链的巨变。该部门的专利申请量不断增加,2005年的申请量达到2000年专利数量的3倍。美国这方面专利有70%都是日本机构申请的。事实上,中国、日本和韩国在能源领域纳米技术专利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其三,在人类卫生保健方面,纳米技术主要用于化妆品和营养品方面。这方面纳米技术的市值约达5350亿欧元且以每年7%~9%的速度增长。这方面拥有最多专利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欧洲、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中国申请的某些专利因为牵涉到药物重新配方,引发不少争议。
3.纳米技术知识产权领域面临的四大挑战
挑战之一是大学实验室里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正逐渐学会接受金钱对科学的威力。在商业压力之下,如何端正伦理实践、如何保持科研诚信,已经日见紧迫。美国医学会编辑D.Rennie认为,“近年来,发生在实验室里的冲突日增,难以作出公断。年轻科研人员的成果被资格老的同事据为己有,却因担心得不到一个有前途的引荐而不敢声张。”
挑战之二是纳米技术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就必须开发出一些有商业前途的产品。斯坦福大学的L.Mejia教授认为,在美国每4000项发明中仅有一项能获得丰厚的专利许可收入。斯坦福大学有37项纳米领域的发明被估价后进入技术转让程序。在市场推广和专利申请方面花了30万美元,提出了60项专利申请,最后只发生了1项专利许可。因此,随着专利活动日趋活跃,申请成本因素有必要考虑在内。
挑战之三是是专利管理部门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专利申请。在美国,2005年只有4%的专利申请得到批准,而在2004年这一数字为25%,况且2005年的专利申请数目为2714件,比上年增长52%。由于专利申请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创新者难以获得其创新的知识产权,这一瓶颈状况已经出现。于是,全世界的专利和商标管理部门都需要面对跨学科专利审查的挑战。
挑战之四是由于专利壁垒较高,南方(发展中国家)在纳米技术发展中参与不多,这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北方(发达国家)掌握着突破性的基础性专利。大学和企业通常不愿意与南方相关人员合作。尽管号召与南方合作的声音很响亮,但由于高昂的专利权税和专利许可费用,技术转让的希望可能会全部丧失。
总之,从不同视角来看,纳米专利领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纳米技术专利是会将其大有前途的预言变为现实,还是成为一个诉讼雷区呢?在专利的商业压力日增的情况下,各个层次的学术研究者是否能保持其学术道德呢?全世界的专利管理部门能否迎接挑战,以防出现无效的、太过宽泛或重复的专利授予?全社会能否弥合“纳米鸿沟”,使得全社会得以分享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好处?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与纳米技术相关的各界共同努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