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全部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
在商标标志由企业名称构成或者包含完整企业名称的情况下,若商标标志所含有的企业名称与申请人名义存在实质性差异,是否属于“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而不得作为商标注册和使用?
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日前在就第11795209号“Lifestyle Properties Development Limited利福地産發展有限公司及图”商标(下称系争商标)作出的二审判决中给出了答案——法院终审认定系争商标不属于“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下称商评委)作出的对系争商标不予核准注册的复审决定最终未能得以维持。
据了解,系争商标由利福地产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利福地产服务公司)于2012年11月提出注册申请,指定使用在不动产出租、不动产经纪等第36类服务上。
针对系争商标的注册申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下称称商标局)于2013年11月驳回了注册,认定系争商标与利福地产服务公司的名义存在实质性差异,作为商标使用在指定服务上易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不得作为商标使用,据此驳回了系争商标的注册申请。利福地产服务公司不服,于同年12月向商评委申请复审,但其复审理由与主张未能获得商评委的认可与支持,利福地产服务公司继而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据悉,利福地产服务公司为利福地产发展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2014年1月,利福地产发展公司出具的一份同意函载明:利福地产发展公司与利福地产服务公司同属利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附属公司,且利福地产发展公司同意利福地产服务公司在第36类服务上注册和使用系争商标。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经审理认为,利福地产服务公司注册和使用系争商标符合商业惯例和通行做法,不属于我国现行商标法规定的“有其它不良影响”的情形。据此,法院一审判决撤销商评委作出的复审决定,并判令商评委重新作出决定。
商评委不服一审判决,随后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经审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在商标标志由企业名称构成或者包含完整企业名称的情况下,因公众施以一般注意力,按通常认知,会认为该标志直接指向了具体的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提供者,由此若标志所含有的企业名称与申请人名义存在实质性差异时,容易使公众对商品或者服务来源产生误认,属于带有“欺骗性”的情形,此种情况并非基于系争商标的标志本身含义存在“有其它不良影响”的情形。
综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认为一审判决虽然认定理由存在错误,但认定结论并无不当。据此,法院二审判决驳回商评委上诉,维持原判。
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日前在就第11795209号“Lifestyle Properties Development Limited利福地産發展有限公司及图”商标(下称系争商标)作出的二审判决中给出了答案——法院终审认定系争商标不属于“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下称商评委)作出的对系争商标不予核准注册的复审决定最终未能得以维持。
据了解,系争商标由利福地产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利福地产服务公司)于2012年11月提出注册申请,指定使用在不动产出租、不动产经纪等第36类服务上。
针对系争商标的注册申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下称称商标局)于2013年11月驳回了注册,认定系争商标与利福地产服务公司的名义存在实质性差异,作为商标使用在指定服务上易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不得作为商标使用,据此驳回了系争商标的注册申请。利福地产服务公司不服,于同年12月向商评委申请复审,但其复审理由与主张未能获得商评委的认可与支持,利福地产服务公司继而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据悉,利福地产服务公司为利福地产发展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2014年1月,利福地产发展公司出具的一份同意函载明:利福地产发展公司与利福地产服务公司同属利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附属公司,且利福地产发展公司同意利福地产服务公司在第36类服务上注册和使用系争商标。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经审理认为,利福地产服务公司注册和使用系争商标符合商业惯例和通行做法,不属于我国现行商标法规定的“有其它不良影响”的情形。据此,法院一审判决撤销商评委作出的复审决定,并判令商评委重新作出决定。
商评委不服一审判决,随后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经审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在商标标志由企业名称构成或者包含完整企业名称的情况下,因公众施以一般注意力,按通常认知,会认为该标志直接指向了具体的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提供者,由此若标志所含有的企业名称与申请人名义存在实质性差异时,容易使公众对商品或者服务来源产生误认,属于带有“欺骗性”的情形,此种情况并非基于系争商标的标志本身含义存在“有其它不良影响”的情形。
综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认为一审判决虽然认定理由存在错误,但认定结论并无不当。据此,法院二审判决驳回商评委上诉,维持原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