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Base on one field Cast our eyes on the whole world

立足一域 放眼全球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泥人宓”的绝活儿

发布时间:2016-07-11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柳鹏
标签: 泥人宓
字号: +-
563
  半瓣黄豆那么大的脸谱,脸部表情刻画精细,极为传神,这是记者日前在嵊州文化创意园看到的一幕。而制作这些脸谱的就是 “泥人宓”——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嵊州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宓风光。

  1984年,宓风光被调到了嵊州泥塑厂当设计员,几年下来,宓风光开始钟情于泥塑。除了平时的一些创作以外,开始研究泥塑的一些相关历史。1989年,宓风光自己创立了浙江第一家民营研究所——浙江泥人宓研究所。泥人宓研究所成立以后,宓风光开始大量创作泥塑作品,同时他也开始花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泥塑的历史。“泥塑在浙江已经有了相当久远的历史,但很多好的手艺已经失传。”宓风光说,中国的第一件泥塑作品发掘于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在南宋时期,杭州还出现了专门卖泥塑的孩儿巷。“所以,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天津有泥人张,无锡有大阿福,只要自己努力,浙江也一定会出现一个泥人宓。”

  宓风光爱思考、爱探索,爱创新。在做木雕的过程中,用传统方法做一个模型,就是直接在木头上动工,如果说一不小心错了方向,这块木头很可能就废掉了,只能从头再来,之前的工作就会白费。木头是硬的,雕刻是不可逆的,但是泥是可增可减,有很强的灵活性,宓风光感悟到这一点,便创新性的先用泥块做初稿,然后再模仿雕刻,这样便减少了很多工作量。因为有美术基础,慢慢地,宓风光自学成才的泥塑造诣也越来越高。

  坚持,换来的有可能只是熟练的技艺,就像宓风光自己所说的“工有余,而艺不足”。在艺术创作之路上更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坚持不懈地探索。为了让作品不仅有型,更有神,宓风光常常深入西北、西南等全国各个边远地区采风,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从生活中吸取创作灵感和元素。不仅如此,宓风光还特别看重理论上的学习,学习美术工艺的原理,学习新的艺术技法,学习色彩理论,学习颜料的化学性质,这些让他的创作思维更加开阔,同时也能掌握一些与时俱进的艺术创作手法,让他在艺术创作之路上永远充满活力,生生不息。

  40年来,宓风光创造出了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既有传统嵊州泥塑的婉约,又有人物简笔漫画和西北塑像的夸张奔放。早期作品风格较为传统,多为彩绘泥人,配色静素高雅。后期风格有所转变,作品更加写实、粗放,富有生命张力。他先后获浙江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展创作奖、浙江民间艺术作品展金奖、浙江三雕创作世纪谈浙江工艺美术作品展评会金奖、中国北京跨世纪工艺美术作品大展金奖、首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博览会金奖,曾多次代表浙江省赴外开展国际民间艺术交流,被授予浙江首批民间艺术家、高级工艺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创作中,会有不理解,也会有艰难。”对此,宓风光自喻“陷入泥潭”,将自己大半生钟情于泥塑的日子作了一个完美的诠释。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