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Base on one field Cast our eyes on the whole world

立足一域 放眼全球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百鸟朝凤》点中非遗保护痛点

发布时间:2016-06-02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邓雪晨
标签: 非遗 百鸟朝凤
字号: +-
563
  随着著名制片人方励的一跪,原本不被关注的小众题材电影《百鸟朝凤》近日趋热。这部反映西北土地上新老两代唢呐艺人命运的文艺片,在难得地展现了根植于乡土间的文化传统外,更令人对非遗传承的现状产生反思。

  影片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急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已日渐渗透到那片原本淳朴踏实的黄土地上,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逐步走向衰落瓦解的边缘。面对洋乐队所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强势来袭,老一代唢呐班主焦三爷一声令下,带领大家回击一曲《南山松》,但结果却是招来鄙夷。这一幕,在无声的沉默中传达着人们心间的沉重。

  然而,绵延数百年而世代相传的唢呐吹奏是否真的会消失殆尽?代表礼遇最高等级的《百鸟朝凤》是否真的会成为一曲绝唱?影片末尾,县文化局局长的出现,以及他口中所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录制唢呐曲的提议,仿佛黯淡天际间出现的一缕朝霞,重又为古老文明的延续点燃了希望之光。

  如影片所表现的,在现代化、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显著改变,那些传统习俗和文化记忆日趋淡化,掌握精湛技艺的传承人相继离世,文脉传承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这些严酷的现实都警示着我们:非遗抢救性保护的形势已愈发紧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部去年提出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并将其列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这一工作,强调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记录、整理和保存非遗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2015年4月,文化部正式启动全国300名年满70周岁以上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

  纵观全国上下,近年以数字技术为牵引的非遗资源抢救性记录及相关保护工作已经火热开展起来,但总体而言,仍处于底子薄、基础弱的初始阶段,与我国体量庞大的非遗本身相比,数字化程度偏低、数字资源总量偏少,在非遗记录的规范性和专业性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切实履行国际公约相关条例和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将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纳入各级政府非遗保护工作的长期规划,并通过更加科学、专业的顶层设计和配套措施,不断优化和完善工作思路与实践。第二,由于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加之我国的非遗项目数量多、分类难,对遗产内容的数字记录、保存和再现的具体操作有较高专业要求,这就迫使各地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问题,应加强相关传统艺术领域和实践技能的业务培训,同时应引导更多有实力、有经验的社会力量,尤其是高校及专业科研机构,并充分调动广大公众,共同参与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开展,与政府主导的保护形成合力。在这其中,校园教育尤其是高校专业教育与实践,是非遗有效传承和深度保护最具潜力和效力的途径。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可参考已开展的“非遗进校园”“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相关做法,使其进入高校特色专业实践中去,在更好发挥专业优势、增强专业力量的同时,也可为年轻一代大力普及和传承非遗保护知识,强化中华文化传承的根基提供新的路径。

  总之,非遗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是非遗传承、研究、利用、发展、宣传的基石,因此必须形成长效机制,通过方式方法的不断拓展、优化和提升,使包括《百鸟朝凤》在内的诸多非遗得以传承,真正成为涵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为古老文明的绵延传续提供永不枯竭的灵感和动力源泉。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