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全部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提高专利申请质量,激发创新活力
字号: +-
563
在铸造“中国专利”品牌之路上,“十二五”期间,我国专利创造质量和运用效益不断提升,专利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这也促进了我国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创新主体对专利审查工作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期待也在不断提高。
从创新审查模式到开展代理机构能力促进工作,从推广电子申请到实施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再到建立中国及多国专利审查信息查询系统和快速维权中心,“十二五”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专利审查工作不断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不仅有效提高了创新主体的专利申请质量,还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助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有效发挥了专利审查向前促进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向后促进专利市场价值实现的双向传导作用。
巡回审查 提高审查质量效率
从“书信往来”到“面对面交流”,从“幕后审查”到“台前审查”,从“双方交流”改为“三方交流”,与传统的实质审查工作相比,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巡回审查工作(下称巡回审查)不仅有利于提高专利审查质量和效率,还大大提升了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能力。
巡回审查是指审查员赴申请人所在地区与申请人、代理人进行沟通交流,就发明专利申请开展实质审查。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并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实质审查巡回审查管理办法》。截至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开展了43次巡回审查,共派出近300名审查员,针对近100家企业的700余件发明专利申请进行了巡回审查。
“通过面对面交流,审查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发明技术和行业发展状况;申请人和代理人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专利法的立法宗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下称局审查业务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专利审查方式不仅使专利授权范围更加合理,也使得专利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不断提升。相关数据显示,通过巡回审查方式审查的案件平均审查周期和通知书次数均低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平均水平。
能力促进 提升代理服务水平
专利代理机构是申请人和专利审查部门之间沟通的桥梁,其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专利质量和审批效率。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专利代理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有力推动了我国专利事业的发展,但人才资源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存在,经济社会发展对专利代理行业业务能力提升的需求仍然迫切。
为提升我国专利代理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局审查业务管理部在全国各省市开展了专利代理机构业务能力促进工作(下称代理机构能力促进工作)。
184期培训活动、全国400余家专利代理机构积极参与、年均近千名学员接受培训。“十二五”期间,经过大胆创新、锐意进取,代理机构能力促进工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受到了各地方知识产权局和专利代理机构的一致好评。
良好的培训师资是保证代理机构能力促进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因此,培训师资采用了“审代并重”模式,审查员师资和代理人师资根据各自业务优势,授课方向各有分工,前者着重于加强学员对相关法条的理解,后者侧重于专利代理实务和实践经验分享,两者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此外,代理机构能力促进工作还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在审查员师资中,四级以上审查员占比达到60%,该项工作不仅打造了一支优质师资人才队伍,还提升了审查员的法律素养和责任意识。与此同时,该项工作还为审查员和代理人搭建了一座便捷的沟通桥梁,通过沟通交流,有助于审查员调整审查策略,代理人也能更专业地从事专利申请实务工作,有效提高了我国专利申请质量和审查质量。
专利分析 促进专利信息利用
作为专利信息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专利分析是企业提高创新水平、把握市场方向的重要途径,也是避免专利纠纷、规避经营风险的有效手段。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很多企业由于利用专利信息的意识比较淡薄,很多企业在科研立项前往往忽略了专利信息的巨大价值,从而导致研究方向不明确、研发起点低、重复立项等现象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提高企业利用专利信息的意识,“十二五”期间,局审查业务管理部每年都会组织若干产业专利分析课题,为产业提供专利信息利用方法的示范、引导。
58个行业的专利分析研究、48册《产业专利分析报告》、315场专利分析成果宣讲、186场专利分析方法培训、7000余人次受益……作为一项公益性项目,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以“普及方法、培育市场、服务创新”为宗旨,紧密结合热点产业的发展方向,围绕企业对专利信息利用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从专利分析出发,服务产业发展。
局审查业务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通过详实的数据、精准的研判,不仅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和掌握了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和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状况,课题研究成果还为企业制定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电子申请 推广进程卓有成效
电子申请注册用户为19万、全国年平均电子申请率为89.62%、专利代理机构电子申请率达到99.89%。“十二五”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稳步开展电子申请推广专项工作,不断优化电子申请系统,为专利申请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为专利审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10年2月10日,中国电子审批系统(下称E系统)正式运行后,作为E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专利电子申请系统也同时与用户见面。由于具有方便、快捷、环保、低耗等优点,专利电子申请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国家知识产权局有针对性地对重点专利代理机构、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开展培训、座谈、走访、现场教学等多种活动,将新开发的电子申请配套系统逐步向电子申请用户推广。
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推广专利电子申请取得了明显成效。相关数据显示,5年来,我国电子申请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67.21%、2012年81.88%、2013年86.52%、2014年89.62%,截至2015年11月30日,2015年已达到91.4%。
信息查询 专利信息资源向公众开放
十二五”期间,作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关于“推动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免费或低成本向社会开放”的重要举措,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扩大专利信息资源向公众免费开放。中国及多国专利审查信息查询系统自2012年4月26日上线运行以来,不但以中、英、法、德、日、韩、俄、西班牙8种语言向包括外国用户在内的社会公众提供中国专利基本信息、审查信息、公布公告信息、费用信息、授权证书信息、专利登记簿信息、复审及无效信息的查询,同时还提供了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基本信息及审查信息的查询,极大地方便了公众及时准确获取各类专利信息,受到各界欢迎。截至目前,该系统总点击量已超过2.9亿次,平均日点击量超过25万次。
“为进一步扩大信息查询范围,中国及多国专利审查信息查询系统一直在不断升级扩充,将有更多信息资源逐步向公众开放。”局审查业务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综合服务 力求提供便捷服务
在“互联网+”大潮席卷之下,如何通过互联网为广大申请人、专利权人、代理机构和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国家知识产权局给出的答案是:打造国家知识产权局综合服务平台。
“十二五”期间,为了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项目互联互通,实现知识产权数据资源共享,解决官方网站提供的在线服务入口重复、分散,以及缺乏统一性和关联性的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5年针对在线服务系统和专利信息资源进行了整合,建设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综合服务平台。
局审查业务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分为资源整合和全面升级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作预计将于2015年底完成。该平台具有功能集约化、服务互联化、应用智能化、登录便捷化4个特点。
“功能集约化是把涉及专利申请、查询、检索、缴费、咨询等内容的在线服务系统和专利信息资源重新梳理、整合在一个综合服务平台上,使服务功能高度集约化,满足各类型用户在一个服务平台上集中办理各项业务的需求;服务互联化是指将多个在线服务系统和专利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使各项服务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应用智能化是指根据用户身份和用户操作习惯,自动判断、推送用户可能会办理的相关业务,提醒用户办理业务时的注意事项,并为用户提供在线导航服务;登录便捷化是指用户登录一个系统后,其他系统会默认登录。”局审查业务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十二五”期间推进窗口服务业务在线电子化办理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专利事务服务系统于2013年10月上线运行以来,目前已经可以提供文件副本与证明文件业务、专利文档查询、请求优化审查、优先权数字接入服务、备案登记业务,2016年初还将提供专利费用减缴备案业务的办理。通过该系统,申请人或社会公众不用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或代办处窗口,即可办理相关业务,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便利。
此外,为进一步激励企业创新,使企业能够快速维权,“十二五”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先后设立了中山、南通、东莞、杭州、北京朝阳、顺德、花都7个快速维权(援助)中心,其不仅为企业快速维权提供了便捷,也促进了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作风务实的专利审查服务社会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巡回审查提高了审查质量效率、代理机构能力促进工作提升了代理服务水平、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加快了专利信息利用进程、电子申请推广方便了公众使用、综合服务平台保证了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
在“数量布局、质量取胜”新理念和“高水平创造、高质量申请、高效率审查、高规格授予”新思路的指引下,我们相信,专利审查工作将进一步满足社会创新需求,继续助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助推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