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全部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应对恐怖袭击 做好专利“防御”
字号: +-
563
编者按:世界部分国家被恐怖主义的阴霾所笼罩,世界各国纷纷在应对恐怖袭击方面加强了技术研发,并利用专利技术进行反恐“防御”。中国这反恐防暴中的专利状况怎样?本文为您梳理。
新闻背景
今年11月,法国巴黎市区发生多起枪击和爆炸案,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如何避免恐怖袭击的思考。目前,世界部分国家被恐怖主义的阴霾所笼罩,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地区,恐怖袭击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也发生了几起暴力袭击事件。如何应对恐怖袭击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话题。
鉴于恐怖袭击给社会安全带来的危害,世界各国纷纷在应对恐怖袭击方面加强了技术研发,并利用专利技术进行反恐“防御”。本文以中国专利检索数据库中涉及反恐、防暴技术的专利文献为基础,对反恐、防暴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期让读者了解应对恐怖袭击中的专利“防御”体系。
加强专利布局 应对暴力犯罪
笔者通过中国专利文献检索发现,截至2015年11月27日,共有263件专利申请与反恐、防暴技术相关。
数据显示,申请人在我国首次提交涉及反恐、防暴的专利申请是在2001年,这一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2001年至2003年,申请人每年提交1件至2件专利申请。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申请人在该领域提交的专利申请达到了17件,正是在这一年,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了列车爆炸案。2004年至2010年,申请人每年在该领域提交的专利申请在10件到20件之间。2011年,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继续攀升,首次突破30件。2014年,因云南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4·30”新疆乌鲁木齐火车南站暴恐案、“5·06”广州火车站暴恐案、“6·21”新疆叶城县袭击公安机关暴恐案等案件相继出现,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也快速增长,达到了56件。
从相关领域专利申请的年申请量可以看出,申请人在这一领域提交专利申请集中的这一时期,恰恰是暴恐案件频发时期,且专利申请量随着暴力袭击事件的频率增加而有所增长,这也反映出相关专利技术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开始发挥作用。
在反恐、防暴领域的专利申请中,国内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有258件,占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98%,可见,在反恐、防暴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我国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量占据了绝对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中,有108件是个人提交的专利申请,占比达到40.8%。此外,企业提交的专利申请有102件,院校及科研单位提交的专利申请有65件,其中,由企业、院校及科研单位作为共同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有15件。由于该领域的特殊性,申请人还有相关执法机构,比如,青岛市公安局已提交了4件专利申请。
检索数据显示,该领域提交专利申请最多的企业是大连淡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共有8件专利申请,技术内容涉及警员在反恐防暴中使用的防暴叉、高压电击头等安防器械。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二位的是由南京理工大学、江苏林海动力机械集团公司、林海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共同申请人,专利申请技术内容涉及用于反恐行动中的全地形车用高低机组件。
提高技术研发 增强防护能力
笔者注意到,在反恐、防暴领域的专利申请中,有98件专利申请涉及防御器械,占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37%。例如,轻武器、防护盾牌、装甲车、无轨陆用车辆(用于检测和反恐用的机动车、挂车的零部件、整体设计等)、非杀伤性智能烟雾弹、麻醉弹、防毒面罩等。此外,还有部分专利申请涉及机械手、机器人等新技术的研发,例如,用于城市反恐、地震救灾、环境监测的履带式反恐机器人;用于侦察、排除和处理爆炸物及其他危险品的小型排爆排险机器人等;用于空中摄影、通信中继、追捕、交通指挥、反恐侦察的飞行器。
在反恐、防暴领域的专利申请中,有7件专利申请涉及预警、仿真等自动化防御手段,例如智能监控动态报警系统、反恐消防训练系统、数字化反恐综合信息系统、空中通信中继与侦察系统等。此外,该领域专利申请中还有部分涉及防暴手携物品、救生消防措施、喷射或雾化技术、物件或物料贮存、运输等。仅有少量专利申请涉及针对爆炸物、危险品等违禁物品进行检测的安全检查设备和检测方法,例如用于爆炸物检测的自组装单分子层敏感膜及制备方法等。
从反恐、防暴领域相关专利申请的主要技术内容来看,专利申请涉及范围广泛,绝大部分是用于反恐、防暴行动中符合特殊要求的器械、设备等,而用于反恐、防暴行动中信息沟通和信息传输的技术较少。从该领域相关专利申请的年度申请量可以看出,随着恐怖袭击事件在世界各国频繁出现,国内申请人对于暴力袭击和恐怖活动防患意识逐渐增强,相关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加,利用专利技术预防和抵制恐怖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国内某些企业和院校的主要研究内容。
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申请人的研究重点大部分集中在防御器械方面,而涉及民用日常防护措施的专利申请较少,希望企业和研发机构在该领域加大研发力度,研制出能够满足反恐、防暴需求的民用产品,并进一步加强社会公众对于恐怖、暴力事件的防御意识,完善防范措施,丰富防御手段。
新闻背景
今年11月,法国巴黎市区发生多起枪击和爆炸案,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如何避免恐怖袭击的思考。目前,世界部分国家被恐怖主义的阴霾所笼罩,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地区,恐怖袭击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也发生了几起暴力袭击事件。如何应对恐怖袭击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话题。
鉴于恐怖袭击给社会安全带来的危害,世界各国纷纷在应对恐怖袭击方面加强了技术研发,并利用专利技术进行反恐“防御”。本文以中国专利检索数据库中涉及反恐、防暴技术的专利文献为基础,对反恐、防暴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期让读者了解应对恐怖袭击中的专利“防御”体系。
加强专利布局 应对暴力犯罪
笔者通过中国专利文献检索发现,截至2015年11月27日,共有263件专利申请与反恐、防暴技术相关。
数据显示,申请人在我国首次提交涉及反恐、防暴的专利申请是在2001年,这一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2001年至2003年,申请人每年提交1件至2件专利申请。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申请人在该领域提交的专利申请达到了17件,正是在这一年,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了列车爆炸案。2004年至2010年,申请人每年在该领域提交的专利申请在10件到20件之间。2011年,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继续攀升,首次突破30件。2014年,因云南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4·30”新疆乌鲁木齐火车南站暴恐案、“5·06”广州火车站暴恐案、“6·21”新疆叶城县袭击公安机关暴恐案等案件相继出现,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也快速增长,达到了56件。
从相关领域专利申请的年申请量可以看出,申请人在这一领域提交专利申请集中的这一时期,恰恰是暴恐案件频发时期,且专利申请量随着暴力袭击事件的频率增加而有所增长,这也反映出相关专利技术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开始发挥作用。
在反恐、防暴领域的专利申请中,国内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有258件,占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98%,可见,在反恐、防暴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我国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量占据了绝对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中,有108件是个人提交的专利申请,占比达到40.8%。此外,企业提交的专利申请有102件,院校及科研单位提交的专利申请有65件,其中,由企业、院校及科研单位作为共同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有15件。由于该领域的特殊性,申请人还有相关执法机构,比如,青岛市公安局已提交了4件专利申请。
检索数据显示,该领域提交专利申请最多的企业是大连淡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共有8件专利申请,技术内容涉及警员在反恐防暴中使用的防暴叉、高压电击头等安防器械。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二位的是由南京理工大学、江苏林海动力机械集团公司、林海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共同申请人,专利申请技术内容涉及用于反恐行动中的全地形车用高低机组件。
提高技术研发 增强防护能力
笔者注意到,在反恐、防暴领域的专利申请中,有98件专利申请涉及防御器械,占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37%。例如,轻武器、防护盾牌、装甲车、无轨陆用车辆(用于检测和反恐用的机动车、挂车的零部件、整体设计等)、非杀伤性智能烟雾弹、麻醉弹、防毒面罩等。此外,还有部分专利申请涉及机械手、机器人等新技术的研发,例如,用于城市反恐、地震救灾、环境监测的履带式反恐机器人;用于侦察、排除和处理爆炸物及其他危险品的小型排爆排险机器人等;用于空中摄影、通信中继、追捕、交通指挥、反恐侦察的飞行器。
在反恐、防暴领域的专利申请中,有7件专利申请涉及预警、仿真等自动化防御手段,例如智能监控动态报警系统、反恐消防训练系统、数字化反恐综合信息系统、空中通信中继与侦察系统等。此外,该领域专利申请中还有部分涉及防暴手携物品、救生消防措施、喷射或雾化技术、物件或物料贮存、运输等。仅有少量专利申请涉及针对爆炸物、危险品等违禁物品进行检测的安全检查设备和检测方法,例如用于爆炸物检测的自组装单分子层敏感膜及制备方法等。
从反恐、防暴领域相关专利申请的主要技术内容来看,专利申请涉及范围广泛,绝大部分是用于反恐、防暴行动中符合特殊要求的器械、设备等,而用于反恐、防暴行动中信息沟通和信息传输的技术较少。从该领域相关专利申请的年度申请量可以看出,随着恐怖袭击事件在世界各国频繁出现,国内申请人对于暴力袭击和恐怖活动防患意识逐渐增强,相关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加,利用专利技术预防和抵制恐怖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国内某些企业和院校的主要研究内容。
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申请人的研究重点大部分集中在防御器械方面,而涉及民用日常防护措施的专利申请较少,希望企业和研发机构在该领域加大研发力度,研制出能够满足反恐、防暴需求的民用产品,并进一步加强社会公众对于恐怖、暴力事件的防御意识,完善防范措施,丰富防御手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