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全部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应当求同存异
字号: +-
563
知识产权制度的全球化是否意味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制度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知识产权制度的本土化是否意味着本地区知识产权制度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知识产权制度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11月16日至17日,中国人民大学在江苏省苏州市主办了“第一届亚太知识产权论坛”,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等200余位知识产权专家学者围绕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全球化是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各地区经贸合作向深层次扩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愈加强烈。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这更加要求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知识产权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全球化和本土化是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两个基本面向。知识产权全球化侧重知识产权制度的共性和基本共识,自20世纪以来,知识产权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众多全球性和地区性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缔结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在论坛上表示。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认为,当今社会,大家都意识到知识产权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发生了两次危机,各个利益主体都在应对各种各样新兴的知识产权问题,这些问题是由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虽然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水平各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面临着知识产权领域的挑战。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罗伯特·莫杰斯教授认为,世界知识产权制度有一种融合、趋同的趋势,比如中国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以前,美国政府代表和企业代表到中国来总是要求中国政府改变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或者进行一些调整,但是现在可以看到,过去这种情况已经不再存在,特别是在专利制度方面,因为现在中国专利制度已经非常完善,而且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极多,很多发明人有强烈意愿运用中国的专利制度来保护自身利益,不再需要外部的声音来推动中国去进行相应的制度调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本土化是重要原则
奚晓明表示,知识产权的本土化侧重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产权制度的个性和差异性,强调知识产权制度应与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从而显现出各自的特色。
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认为,知识产权本土化即知识产权的地域性问题,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知识产权的基本属性。但是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生了新的争论,一些人认为经济全球化以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属性被削弱了,甚至可能不存在了,经过激烈讨论后大多数人仍承认知识产权地域性属性依然存在,而且还将继续存在下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知识产权制度本土化就是尊重和承认各国各地区的主权问题,所以这个问题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要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实际生产力发展水平、实事求是地来选择本国、本地区的知识产权制度,如何立法、执法才更有利于本国和本地区的发展,而不是抛开这个目标单纯地追求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所以,本土化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罗伯特·莫杰斯教授认为,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美国和中国有些共同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中国的第一轮发展奇迹是基于制造业,中国的第二轮发展奇迹则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经济转型为创新型经济,但在美国却存在一个逆向的发展,过去长年以来制造业都在衰退,现在美国想借用专利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来重新推动制造业发展。如一个小公司可能研发了一个很有用的产品,但是自己没有办法成功地把这个产品推向市场,此时就需要一个公司来营销其专利,这样就导致了过度的专利诉讼,这种诉讼绝对不是一个有效的、经济的活动。这个例子说明了知识产权制度的本土化和差异化,各国可以借用专利制度来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相依存是现实需求
“知识产权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为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注入活力。”奚晓明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教授认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是知识产权的一个永恒话题,因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差异和趋同是永恒的,各国、各地区存在差异的不可避免性和希望趋同的动力同时存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生活方式情况下有不同的差异和趋同,这就是生活。
李顺德认为,知识产权的全球化不应该是一个追求的目标,而应该是发展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对于各国各地区知识产权制度的同和异的关系,中国有两句成语可以很好地概括:一是大同小异,就是在大趋势方面要按照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规定追求趋同化,但是要允许各国各地区存在自己的差异;二是求同存异,通过各国各地区之间互相很好地交流、互相学习,借鉴好的经验,这样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共同发展。
美国专利与商标局高级顾问马克·柯恒认为,虽然专利和商标权在每个国家都各自有定义并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技术本身是没有界限的,需要提供更好的、有可预见性的制度,通过共同努力提高效率。知识产权制度的本土化并不是保护本地的东西不受外来的影响,恰恰相反,它的定义在于要让本地的特色得以向外传播;同样,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要失去自己的特色,恰恰相反,它需要各个参与方分享彼此都有的特性,并从别人的经验中受益。如专利制度是一种排他性的市场竞争手段,但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它也是吸引外资、建设合作研究平台的有效工具。 (知识产权报 记者 魏小毛)
全球化是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各地区经贸合作向深层次扩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愈加强烈。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这更加要求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知识产权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全球化和本土化是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两个基本面向。知识产权全球化侧重知识产权制度的共性和基本共识,自20世纪以来,知识产权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众多全球性和地区性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缔结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在论坛上表示。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认为,当今社会,大家都意识到知识产权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发生了两次危机,各个利益主体都在应对各种各样新兴的知识产权问题,这些问题是由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虽然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水平各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面临着知识产权领域的挑战。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罗伯特·莫杰斯教授认为,世界知识产权制度有一种融合、趋同的趋势,比如中国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以前,美国政府代表和企业代表到中国来总是要求中国政府改变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或者进行一些调整,但是现在可以看到,过去这种情况已经不再存在,特别是在专利制度方面,因为现在中国专利制度已经非常完善,而且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极多,很多发明人有强烈意愿运用中国的专利制度来保护自身利益,不再需要外部的声音来推动中国去进行相应的制度调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本土化是重要原则
奚晓明表示,知识产权的本土化侧重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产权制度的个性和差异性,强调知识产权制度应与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从而显现出各自的特色。
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认为,知识产权本土化即知识产权的地域性问题,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知识产权的基本属性。但是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生了新的争论,一些人认为经济全球化以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属性被削弱了,甚至可能不存在了,经过激烈讨论后大多数人仍承认知识产权地域性属性依然存在,而且还将继续存在下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知识产权制度本土化就是尊重和承认各国各地区的主权问题,所以这个问题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要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实际生产力发展水平、实事求是地来选择本国、本地区的知识产权制度,如何立法、执法才更有利于本国和本地区的发展,而不是抛开这个目标单纯地追求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所以,本土化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罗伯特·莫杰斯教授认为,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美国和中国有些共同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中国的第一轮发展奇迹是基于制造业,中国的第二轮发展奇迹则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经济转型为创新型经济,但在美国却存在一个逆向的发展,过去长年以来制造业都在衰退,现在美国想借用专利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来重新推动制造业发展。如一个小公司可能研发了一个很有用的产品,但是自己没有办法成功地把这个产品推向市场,此时就需要一个公司来营销其专利,这样就导致了过度的专利诉讼,这种诉讼绝对不是一个有效的、经济的活动。这个例子说明了知识产权制度的本土化和差异化,各国可以借用专利制度来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相依存是现实需求
“知识产权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为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注入活力。”奚晓明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教授认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是知识产权的一个永恒话题,因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差异和趋同是永恒的,各国、各地区存在差异的不可避免性和希望趋同的动力同时存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生活方式情况下有不同的差异和趋同,这就是生活。
李顺德认为,知识产权的全球化不应该是一个追求的目标,而应该是发展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对于各国各地区知识产权制度的同和异的关系,中国有两句成语可以很好地概括:一是大同小异,就是在大趋势方面要按照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规定追求趋同化,但是要允许各国各地区存在自己的差异;二是求同存异,通过各国各地区之间互相很好地交流、互相学习,借鉴好的经验,这样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共同发展。
美国专利与商标局高级顾问马克·柯恒认为,虽然专利和商标权在每个国家都各自有定义并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技术本身是没有界限的,需要提供更好的、有可预见性的制度,通过共同努力提高效率。知识产权制度的本土化并不是保护本地的东西不受外来的影响,恰恰相反,它的定义在于要让本地的特色得以向外传播;同样,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要失去自己的特色,恰恰相反,它需要各个参与方分享彼此都有的特性,并从别人的经验中受益。如专利制度是一种排他性的市场竞争手段,但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它也是吸引外资、建设合作研究平台的有效工具。 (知识产权报 记者 魏小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