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全部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
远在大洋彼岸的专利之争,是否会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前车之鉴?
自2007年三菱重工宣布其2.4兆瓦风力发电机在美国已收到411台订货之后,美国市场的主导者通用电气就向其发起了多次专利侵权诉讼。尽管仍未尘埃落定,但是业内人士均表示,随着风电设备贸易量的加大,专利风险必将日益加大。
“专利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对新兴行业客户给予信贷支持时关注的重要风险之一。”招商银行相关人士表示,“故商业银行在遴选企业客户时,会着重研究分析其技术自主创新性和研发投入,并将其作为制定融资服务方案时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
出口冲动
中投顾问的统计数字表明,近两年中国的风机出口装机容量呈微弱上升之势,从2008年16.8兆瓦到2009年28.75兆瓦。尽管实际出口量仍然有限,但是各大设备商的出口热情已经日渐升温。
2009年,华锐风电向印度出口10套各1.5兆瓦的风电机组,并且计划未来加大出口5兆瓦大容量的风电机组;金风科技除了产品销售,已经在主要的出口市场进行业务布点,不仅设立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子公司,更在德国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
汇丰可再生能源、资源和能源项目总监Robert Todd就认为,中国制造商已经成立了国际销售团队,正在积极竞标海外合同。他们的实质进步只是个时间问题。
不能过分倚重国内市场而纷纷寻求海外机会已经成为国内企业的共识,同时,对于一些大企业来讲,海外扩张也是企业发展壮大、国际化的必然选择。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监姚雨就表示,金风科技对海外市场的关注最关键的原因并非是产能问题,而在于要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必须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多方阻力
但是,海外市场却是荆棘密布,专利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以美国市场为例,专利布局早已严阵以待。2002年至今,美国颁布的风力发电机专利达800余件。丹麦的维斯塔斯风力系统公司、德国的阿洛伊斯沃本、日本的三菱重工和美国的通用电气都掌握着多件风力发电机专利。两大专利巨头的专利之争让这个市场更加剑拔弩张。
目前来看,国内企业的出口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短期内不会遇到专利问题,但是随着出口的日益增多,国外企业悬置的专利大棒是否会随时落下?
“现在大多数公司都是依靠技术引进和联合开发进行设备生产,这样的产品在国内销售问题不大,但是出口的话,很有可能遭遇专利方面的问题。”一位风电设备商表示,“国内的风机制造业起步较晚,研发技术很薄弱,目前我们的核心技术不是缺乏,而是根本没有。”
对于进军海外市场的企业来讲,专利问题不仅仅是潜在的法律风险,更是具体而严格的标准门槛。据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介绍,在美国、欧洲这些主要的风电市场,一些准入标准和规范都是在像通用电气这些大公司的专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国内的企业进入这些市场,准入门槛就是一个限制。
问题还不止如此。已经在海外市场摸索多年的金风科技对此深有体会,姚雨就表示,标准、政策、甚至反倾销、专利等风险,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考题”;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
长期筹谋
对于要走出去的风电设备制造商来说,除了专利以及技术难题,要开发出适合当地条件的产品,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长期的考验。
据悉,Vesta和Suzlon进入美国市场时,从开设办事处到建立工厂所花的时间周期为16年和5年;其进入中国市场也同样用了9年和5年。
“攻克海外市场,不能简单地通过卖产品来实现,出口量的多少不是唯一评判标准。”姚雨说。2009年,金风科技的风机出口不超过20台,但是其在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主要市场的布局正在逐步展开。而与国外市场打交道的手法也越发娴熟;其宗旨就是“国际化就是要本土化”。比如开拓美国市场,金风科技先行组建了一个10人的业务团队,核心成员都来自于当地知名的风电企业,因此对发电环境、行业标准和专利以及政策等问题非常熟悉,而且,与当地政府打交道也更为顺畅。
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却仍然缺少长期布局的资本和意愿。“还是要以练好内功为主,首先是要保证国内市场,起码要20年运营不出问题,如果这个前提无法保证就贸然出口,可能影响的是国家整个的风机制造业。”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
自2007年三菱重工宣布其2.4兆瓦风力发电机在美国已收到411台订货之后,美国市场的主导者通用电气就向其发起了多次专利侵权诉讼。尽管仍未尘埃落定,但是业内人士均表示,随着风电设备贸易量的加大,专利风险必将日益加大。
“专利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对新兴行业客户给予信贷支持时关注的重要风险之一。”招商银行相关人士表示,“故商业银行在遴选企业客户时,会着重研究分析其技术自主创新性和研发投入,并将其作为制定融资服务方案时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
出口冲动
中投顾问的统计数字表明,近两年中国的风机出口装机容量呈微弱上升之势,从2008年16.8兆瓦到2009年28.75兆瓦。尽管实际出口量仍然有限,但是各大设备商的出口热情已经日渐升温。
2009年,华锐风电向印度出口10套各1.5兆瓦的风电机组,并且计划未来加大出口5兆瓦大容量的风电机组;金风科技除了产品销售,已经在主要的出口市场进行业务布点,不仅设立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子公司,更在德国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
汇丰可再生能源、资源和能源项目总监Robert Todd就认为,中国制造商已经成立了国际销售团队,正在积极竞标海外合同。他们的实质进步只是个时间问题。
不能过分倚重国内市场而纷纷寻求海外机会已经成为国内企业的共识,同时,对于一些大企业来讲,海外扩张也是企业发展壮大、国际化的必然选择。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监姚雨就表示,金风科技对海外市场的关注最关键的原因并非是产能问题,而在于要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必须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多方阻力
但是,海外市场却是荆棘密布,专利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以美国市场为例,专利布局早已严阵以待。2002年至今,美国颁布的风力发电机专利达800余件。丹麦的维斯塔斯风力系统公司、德国的阿洛伊斯沃本、日本的三菱重工和美国的通用电气都掌握着多件风力发电机专利。两大专利巨头的专利之争让这个市场更加剑拔弩张。
目前来看,国内企业的出口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短期内不会遇到专利问题,但是随着出口的日益增多,国外企业悬置的专利大棒是否会随时落下?
“现在大多数公司都是依靠技术引进和联合开发进行设备生产,这样的产品在国内销售问题不大,但是出口的话,很有可能遭遇专利方面的问题。”一位风电设备商表示,“国内的风机制造业起步较晚,研发技术很薄弱,目前我们的核心技术不是缺乏,而是根本没有。”
对于进军海外市场的企业来讲,专利问题不仅仅是潜在的法律风险,更是具体而严格的标准门槛。据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介绍,在美国、欧洲这些主要的风电市场,一些准入标准和规范都是在像通用电气这些大公司的专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国内的企业进入这些市场,准入门槛就是一个限制。
问题还不止如此。已经在海外市场摸索多年的金风科技对此深有体会,姚雨就表示,标准、政策、甚至反倾销、专利等风险,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考题”;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
长期筹谋
对于要走出去的风电设备制造商来说,除了专利以及技术难题,要开发出适合当地条件的产品,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长期的考验。
据悉,Vesta和Suzlon进入美国市场时,从开设办事处到建立工厂所花的时间周期为16年和5年;其进入中国市场也同样用了9年和5年。
“攻克海外市场,不能简单地通过卖产品来实现,出口量的多少不是唯一评判标准。”姚雨说。2009年,金风科技的风机出口不超过20台,但是其在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主要市场的布局正在逐步展开。而与国外市场打交道的手法也越发娴熟;其宗旨就是“国际化就是要本土化”。比如开拓美国市场,金风科技先行组建了一个10人的业务团队,核心成员都来自于当地知名的风电企业,因此对发电环境、行业标准和专利以及政策等问题非常熟悉,而且,与当地政府打交道也更为顺畅。
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却仍然缺少长期布局的资本和意愿。“还是要以练好内功为主,首先是要保证国内市场,起码要20年运营不出问题,如果这个前提无法保证就贸然出口,可能影响的是国家整个的风机制造业。”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