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全部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
历经近5年的跌宕起伏,令人关注的中集集团与上海胜狮的知识产权纠纷,日前在上海法院的主持下调解结案。中集集团昨日向本报披露,近日已收到上海法院签发的《民事调解书》。在调解书中,上海胜狮承认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了上海中集独享的冷藏箱专利,并对此表示歉意。上海胜狮除承担上海中集和德国瓦工堡公司已预付的大部分诉讼费用外,还对上海中集的损失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中集抢占冷藏箱技术制高点
上个世纪90年代,以中集集团为代表的中国集装箱制造企业异军突起。凭借成本优势和对行业的准确预期,中集首先在干货集装箱领域占据鳌头。
之后,中集集团于1995年组建上海中集,进军集装箱的中高端领域——冷藏箱。几乎与此同时,同为世界知名集装箱制造商的胜狮货柜企业有限公司成立了上海胜狮。两家企业均于1996年前后投产。
据中集集团负责人介绍,1995年起,上海中集以每年近100万美元的代价,获得了德国瓦工堡公司(其前身为Graaff公司)钢质冷藏箱70多项核心专利的独占许可使用权。这70多项核心专利的注册地区遍布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等冷藏箱的主要制造和使用地区,其中包括该涉案的冷藏箱专利。而德国瓦工堡公司1996年后停止冷藏箱生产,以收取专利许可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随后,中集集团工程师在消化吸收德国技术的基础上,对原有设计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进,成功开发了改进型三明治工艺、反波纹底架、钢门板等新技术,在德国Graaff设计的钢箱的基础上,使冷藏箱的自重降低了近150公斤,维修费用比铝箱低约30%。
“中集引领了冷藏箱行业的技术革命。”中集集团负责人表示,从1998年起,钢箱逐渐取代铝箱,成为冷藏箱运输业的主角,钢质冷藏箱基本成为冷藏箱的标准结构。
据了解,中集非常重视自主创新,每年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进行研发,拥有从事研发的工程师2000多名,累计申请自主专利1500多件,另外还通过独占许可及购买等方式,获取了100多项行业核心专利技术。
凭借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优势,中集集团于1999年收购了青岛现代,组建了青岛中集冷箱,在进军冷藏箱行业3年后,凭借技术进步迅速成长为行业领导者,占领了全球冷箱市场的半壁江山。
2005年5月,中集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收购了德国瓦工堡公司的钢质冷藏箱70多项核心专利,占领了冷藏箱行业知识产权制高点。
协商未果中集起诉胜狮
“冷藏箱行业是一块庞大的蛋糕。”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国生产了世界90%的冷藏箱,除中集外,上海胜狮、扬州通利等也是重要的冷藏箱制造商。
正当中集凭借大量专利享受冷藏箱带来的丰厚回报之际,突然发现一些竞争对手“技术跟随战略”愈演愈烈,技术上的抄袭与模仿,把刚刚成长起来的中国冷藏箱制造业带入了恶性竞争的边缘。
2003年,一向以谨慎著称的专利权人德国瓦工堡公司经过多方调查取证和向专业律师咨询,确认包括上海胜狮在内的多家制造商侵犯了包括上述涉案专利在内的多项专利技术。
经友好协商,另外几家企业就此前的侵权行为对德国公司进行经济补偿后,从中集获得了这些冷藏箱专利的合法使用权。但多次与上海胜狮协商,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在随后的3个月里,德方致函给上海胜狮及相关客户(集装箱所有权人),通知其集装箱产品侵犯了他们的多项冷藏箱专利权。
两个巨头之间的知识产权较量由此展开。随后,德国瓦工堡公司、上海中集分别于2003年、2004年以专利侵权为由起诉到上海法院,要求上海胜狮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分别要求一定数额的经济索赔。
2004年10月,因涉嫌侵犯中集独享冷藏箱专利,上海胜狮制造的20个冷藏集装箱被上海海关强制扣留,在世界集装箱行业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法院调解胜狮最终认错致歉
“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业内人士指出,两个集装箱制造巨头的较量,注定整个事件一开始就会错综复杂。
也许上海胜狮认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从2003年9月起,该公司先后在北京、香港、上海、德国等地主动挑起四起外围诉讼,分别向德国瓦工堡和上海中集发起攻击。截至2006年6月底,除上海胜狮在北京提起的漏水器专利无效案外,其他3起外围诉讼最终以上海胜狮的失败而告终。
历经6轮审判后,2007年10月北京高院对漏水器专利无效宣告请求案作出第二轮终审判决,认定漏水器专利在主要权利要求的基础上继续有效,这也使上海胜狮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2008年2月,在法院的主持下,中集、胜狮、德国瓦工堡公司三方达成了《民事调解书》。胜狮承认未经许可使用了中集独享的冷藏箱专利,也就是说,胜狮承认了侵权事实。同时,胜狮还为此向中集致歉,除承担了大部分的诉讼费用外,还对中集和德国瓦工堡公司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一场持续5年的在集装箱行业纷纷扬扬的冷藏箱专利侵权纠纷,终于画上了一个阶段性句号。
记者观察
“专利突围”树立中国制造标杆
“专利就是经济效益,更是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专家指出,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厂,中集集团的漫漫维权路是值得的,其“专利突围”战略更值得中国制造企业借鉴。
众所周知,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中国不少企业在高端技术和核心专利方面长期“仰人鼻息”,沦为专利拥有者的“高级打工者”,甚至因为缴纳高额的专利费,一些民族家电巨头纷纷倒下。
“如果没有专利技术,就只能吃一些残羹冷炙。”中集集团负责人表示,一项核心技术甚至能决定一个制造企业的整个战略布局。面对一个竞争白热化而又巨大的市场,中集勇敢选择了“专利突围”。走技术创新之路,进入利润更高、技术门槛更高的冷藏箱市场,是中集成为集装箱世界巨头的关键。
为此,在获得德国Graaff公司授权使用多项关键专利之后,中集不断自主创新,研发出更多专利技术,冷藏箱品质大大提高。中集最终成长为集装箱制造行业的领跑者。
“专利技术的掌握不仅是市场份额的保证,也是中集新一轮扩张的‘王牌’。”中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收购韩国现代的青岛工厂时,中集在谈判中声明,不需要对方任何技术,也不需要其品牌使用权。由此,成交价格以不到当初报价的20%成交。这不仅是中集并购的一个成功案例,更是中集知识产权支持集团战略发展的典型案例。
掌握核心技术,就掌握了行业的话语权。
目前,中集是全球唯一能够提供全系列集装箱品种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供应商。凭借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中集已成为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领域的全球第一或中国第一。
更重要的是,从中集与胜狮知识产权纠纷中,我们还应解读到这场旷日持久拉锯战的另一层启示:尊重知识产权,做负责任的行业领导者。而这一点,还需要中国制造业认真阅读与体味,但这需要时间。
中集抢占冷藏箱技术制高点
上个世纪90年代,以中集集团为代表的中国集装箱制造企业异军突起。凭借成本优势和对行业的准确预期,中集首先在干货集装箱领域占据鳌头。
之后,中集集团于1995年组建上海中集,进军集装箱的中高端领域——冷藏箱。几乎与此同时,同为世界知名集装箱制造商的胜狮货柜企业有限公司成立了上海胜狮。两家企业均于1996年前后投产。
据中集集团负责人介绍,1995年起,上海中集以每年近100万美元的代价,获得了德国瓦工堡公司(其前身为Graaff公司)钢质冷藏箱70多项核心专利的独占许可使用权。这70多项核心专利的注册地区遍布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等冷藏箱的主要制造和使用地区,其中包括该涉案的冷藏箱专利。而德国瓦工堡公司1996年后停止冷藏箱生产,以收取专利许可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随后,中集集团工程师在消化吸收德国技术的基础上,对原有设计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进,成功开发了改进型三明治工艺、反波纹底架、钢门板等新技术,在德国Graaff设计的钢箱的基础上,使冷藏箱的自重降低了近150公斤,维修费用比铝箱低约30%。
“中集引领了冷藏箱行业的技术革命。”中集集团负责人表示,从1998年起,钢箱逐渐取代铝箱,成为冷藏箱运输业的主角,钢质冷藏箱基本成为冷藏箱的标准结构。
据了解,中集非常重视自主创新,每年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进行研发,拥有从事研发的工程师2000多名,累计申请自主专利1500多件,另外还通过独占许可及购买等方式,获取了100多项行业核心专利技术。
凭借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优势,中集集团于1999年收购了青岛现代,组建了青岛中集冷箱,在进军冷藏箱行业3年后,凭借技术进步迅速成长为行业领导者,占领了全球冷箱市场的半壁江山。
2005年5月,中集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收购了德国瓦工堡公司的钢质冷藏箱70多项核心专利,占领了冷藏箱行业知识产权制高点。
协商未果中集起诉胜狮
“冷藏箱行业是一块庞大的蛋糕。”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国生产了世界90%的冷藏箱,除中集外,上海胜狮、扬州通利等也是重要的冷藏箱制造商。
正当中集凭借大量专利享受冷藏箱带来的丰厚回报之际,突然发现一些竞争对手“技术跟随战略”愈演愈烈,技术上的抄袭与模仿,把刚刚成长起来的中国冷藏箱制造业带入了恶性竞争的边缘。
2003年,一向以谨慎著称的专利权人德国瓦工堡公司经过多方调查取证和向专业律师咨询,确认包括上海胜狮在内的多家制造商侵犯了包括上述涉案专利在内的多项专利技术。
经友好协商,另外几家企业就此前的侵权行为对德国公司进行经济补偿后,从中集获得了这些冷藏箱专利的合法使用权。但多次与上海胜狮协商,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在随后的3个月里,德方致函给上海胜狮及相关客户(集装箱所有权人),通知其集装箱产品侵犯了他们的多项冷藏箱专利权。
两个巨头之间的知识产权较量由此展开。随后,德国瓦工堡公司、上海中集分别于2003年、2004年以专利侵权为由起诉到上海法院,要求上海胜狮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分别要求一定数额的经济索赔。
2004年10月,因涉嫌侵犯中集独享冷藏箱专利,上海胜狮制造的20个冷藏集装箱被上海海关强制扣留,在世界集装箱行业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法院调解胜狮最终认错致歉
“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业内人士指出,两个集装箱制造巨头的较量,注定整个事件一开始就会错综复杂。
也许上海胜狮认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从2003年9月起,该公司先后在北京、香港、上海、德国等地主动挑起四起外围诉讼,分别向德国瓦工堡和上海中集发起攻击。截至2006年6月底,除上海胜狮在北京提起的漏水器专利无效案外,其他3起外围诉讼最终以上海胜狮的失败而告终。
历经6轮审判后,2007年10月北京高院对漏水器专利无效宣告请求案作出第二轮终审判决,认定漏水器专利在主要权利要求的基础上继续有效,这也使上海胜狮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2008年2月,在法院的主持下,中集、胜狮、德国瓦工堡公司三方达成了《民事调解书》。胜狮承认未经许可使用了中集独享的冷藏箱专利,也就是说,胜狮承认了侵权事实。同时,胜狮还为此向中集致歉,除承担了大部分的诉讼费用外,还对中集和德国瓦工堡公司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一场持续5年的在集装箱行业纷纷扬扬的冷藏箱专利侵权纠纷,终于画上了一个阶段性句号。
记者观察
“专利突围”树立中国制造标杆
“专利就是经济效益,更是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专家指出,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厂,中集集团的漫漫维权路是值得的,其“专利突围”战略更值得中国制造企业借鉴。
众所周知,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中国不少企业在高端技术和核心专利方面长期“仰人鼻息”,沦为专利拥有者的“高级打工者”,甚至因为缴纳高额的专利费,一些民族家电巨头纷纷倒下。
“如果没有专利技术,就只能吃一些残羹冷炙。”中集集团负责人表示,一项核心技术甚至能决定一个制造企业的整个战略布局。面对一个竞争白热化而又巨大的市场,中集勇敢选择了“专利突围”。走技术创新之路,进入利润更高、技术门槛更高的冷藏箱市场,是中集成为集装箱世界巨头的关键。
为此,在获得德国Graaff公司授权使用多项关键专利之后,中集不断自主创新,研发出更多专利技术,冷藏箱品质大大提高。中集最终成长为集装箱制造行业的领跑者。
“专利技术的掌握不仅是市场份额的保证,也是中集新一轮扩张的‘王牌’。”中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收购韩国现代的青岛工厂时,中集在谈判中声明,不需要对方任何技术,也不需要其品牌使用权。由此,成交价格以不到当初报价的20%成交。这不仅是中集并购的一个成功案例,更是中集知识产权支持集团战略发展的典型案例。
掌握核心技术,就掌握了行业的话语权。
目前,中集是全球唯一能够提供全系列集装箱品种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供应商。凭借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中集已成为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领域的全球第一或中国第一。
更重要的是,从中集与胜狮知识产权纠纷中,我们还应解读到这场旷日持久拉锯战的另一层启示:尊重知识产权,做负责任的行业领导者。而这一点,还需要中国制造业认真阅读与体味,但这需要时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