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Base on one field Cast our eyes on the whole world

立足一域 放眼全球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知识产权:乳企"走出去"的DNA

发布时间:2014-07-23 来源:知识产权报  作者:赵建国
标签: 乳企
字号: +-
563
        在荷兰最新发布的《2014年全球乳业20强报告》中显示,中国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伊利集团)成为目前唯一一家进入全球十强的亚洲乳品企业。这是目前中国乳品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的最好成绩,令人振奋。

  “知识产权已成为乳品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也是伊利集团实现转型发展‘走出去’的DNA。”伊利集团知识产权总监徐立群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在市场竞争的博弈中,知识产权已日益凸显出其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价值。

  自主创新提升实力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伊利集团始终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基础工作。”徐立群向记者介绍,伊利集团拥有三级研发体系,研发人员超过1000人。2013年,伊利集团成立了亚洲最大的乳业研发机构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今年,伊利集团与欧洲高校合作,在荷兰成立了欧洲研发中心,这也是伊利集团迄今为止成立的规模最大的海外研发中心。

  伊利集团不仅每年提交专利申请超过100件,而且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居多,由此提升了企业不断向市场推出高质量新产品的实力。截至目前,伊利集团拥有专利超过1300件,在国内乳品企业中位居第一。伊利集团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含α-乳清蛋白和β-酪蛋白的婴儿配方奶粉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攻克了婴幼儿配方奶粉蛋白质母乳化的技术难题,研发出乳清蛋白及酪蛋白均接近母乳水平的“金领冠”系列婴幼儿配方奶粉;“一种低乳糖奶的制备方法”专利,解决了乳糖不耐受人群的饮奶问题,以此制成的营养舒化奶产品,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并荣获第十三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专利产品提升了伊利集团在全球的产业链控制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成为伊利集团成功进入全球乳业十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奶源建设到产品升级,从质量控制体系到创新研发,从全球化布局到本土化深耕,伊利集团将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紧密结合,以技术研发加速新产品推出,不断推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提升市场竞争筹码,同时使中高端产品占比逐步增加,为企业的净利润作出贡献。在知识产权支撑下,企业转型与效益连年向好。目前,伊利集团成为中国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全的乳制品企业。2013年,伊利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477.79亿元,同比增长13.78%,实现净利润32.01亿元,同比增长84.4%。

  “专利产业化、企业国际化,知识产权在伊利集团‘走出去’的道路上作用正日益凸显。”徐立群表示。

  中国品牌正在崛起

  “伊利集团进入全球十强,是中国乳企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新明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乳品企业同时面临着国内同行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品牌的大量涌入,双重压力迫使乳企正视现实,从企业产品升级、市场竞争、“走出去”的需要出发,重视知识产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强了企业实力及市场竞争力。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乳品行业相关专利申请中,来自企业的申请超过总量的80%;乳企产业集中的内蒙古自治区的相关专利申请占比超过70%。近年来,国内乳企的发明专利申请量逐步提升,从前些年的以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为主向以发明专利申请为主转变。统计表明,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国内乳业名企提交的专利申请量居国内乳企前4位,而且占据国内乳业专利申请量的75%以上。

  事实上,正是建立在良好的知识产权基础上,伊利集团等国内乳企正在 “走出去”的道路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近年来,伊利集团先后与新西兰企业、美国最大的牛奶公司DFA、意大利斯嘉达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借助双方品牌的力量加速“走出去”步伐。同时,蒙牛收购雅士利、光明乳业收购新西兰信联乳业公司、三元收购呼伦贝尔乳业公司等,都大大增强了自身品牌、技术实力,为国际化和“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乳企奶产量3531万吨,占全球产量的38%。尽管产量高,但技术含量高的高档产品、品种仍然不够多,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国内兼并重组、国内国外并购等方式,国内乳企的知识产权实力与市场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

  “我国乳品行业正处于由单纯的数量扩张向优化整体结构、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及产业竞争力转变以及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时期。”曹新明认为,重视知识产权能力的培育,是中国乳企“走出去”必不可少的根本因素和重要基础。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