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 (2022年5月31日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海南历史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发布时间:2022.07.13 -
国家级非遗——陕西华县皮影戏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陕西省渭南地区的皮影戏历史悠久,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华县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一技艺的传承人通过代代相传,不断创新传承、设计开发,让老手艺绽放出新风采,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皮影曾经为皮影戏服务,后来为动画片服务,再后来被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现在又和当代艺术相结合,真正
发布时间:2024.02.06 -
苏州为传统叫卖声申请声音商标
以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姑苏吆喝(叫卖)为基础的“栀子花白兰花”吆喝声,已向商标机构申请注册为声音商标,这是苏州首例申请注册的声音商标。这项声音商标的申请注册是由苏州老万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州美术院副院长戚春兰递交的。2013年姑苏吆喝(叫卖)入选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苏州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反映民俗风情,富有吴地特征。而与普通吆喝声抑扬顿挫、尾音悠长的特色不同,回荡于苏州街
发布时间:2016.12.05 -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威武的巨龙、彩翼的雄鹰、卡通的老虎、翩跹的蝴蝶……这些令人惊艳的彩绘风筝,都为潍坊风筝这个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增光添彩。而让潍坊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永训最为骄傲的,是他制作的潍坊风筝遨游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只飞得最高的风筝。每每言及于此,都令他心潮澎湃。 “这是一只只有A4纸大小的彩绘风筝,重量只有300克。”王永训回忆说,虽然根据要求只能做成这么大,但工艺一点没减少,用了上好的材料
发布时间:2018.05.17 -
北京绢人:绢丝绣线呈千年之美
“大家可以传着看看这些绢人,摸一摸,感受一下。”走进北京洋桥学校,一堂别开生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正在进行。授课的老师叫滑树林,是北京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北京绢人这一古老传统技艺的守护者。 绢人,是以上等的纱、绢、绮、纺为原料制成的工艺品,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以北京制作为优,故习称为“北京绢人”。2009年,北京绢人入选第三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个栩栩如生
发布时间:2019.01.22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菜名不宜作为商标
。 申请人提交的主要证据:百度百科截图及云南省曲靖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由于向被申请人寄送的答辩通知被邮局退回,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以下称商标局)通过《商标公告》进行了公告送达,被申请人在规定期限内未予答辩。 根据当事人陈述的理由及事实,经审查,商标局认为:申请人称争议商标为商品通用名称,缺乏显著性不得作为商标注册的主张,属于2013 年《商标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及第(三
发布时间:2023.08.17 -
“非遗”传承需要探索新模式
“非遗”产品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可是真正市场化进入日常生活中的并不多,有些还“养在深闺人不识”。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的精品走向市场,挖掘其价值呢? 近日,来自两岸四地的“非遗”传承人、开发商和投资者齐聚第四届两岸四地大中华非遗文化高峰论坛,就如何让“非遗”走向市场,进入寻常百姓家进行了探讨。在论坛期间,记者带着上述问题专访了两岸四地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秘书长李漯民。 打造特色小镇 近年来
发布时间:2017.06.06 -
细纹剪纸:细“纸”入微 剪刻从“新”
水乡古街,七里山塘。今天的苏州山塘街依旧游人如织,小桥流水的景致与富有古典气息的店铺让游客感受着江南水乡的魅力。在这条街上,一家剪纸店铺时有年轻人光顾,热闹非凡。记者走进去发现,剪纸者正专心致志地对着一对年轻情侣剪裁小像。5分钟后,一幅剪纸“合影”完成,顾客用手机软件付款后开心地走出店门,下一位迫不及待地坐在剪纸者面前…… 剪纸者也是一位20岁的年轻人,他的师父正是剪纸大师、第二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8.08.28 -
料器:浴火重生 千变万化
“为了做出这朵玫瑰花,我研究了6年。标准工艺是3层花瓣,可我认为4层才完美。”在京城百工坊的工作室中,北京料器传承人刘星用喷灯将绿色的料棍融化成红色的熔球,再用镊子将熔球做成一层层花瓣,细雕成型,然后将其...
发布时间:2018.07.05 -
铿锵鼓声,匠人心声
图为传承人黄平修与同伴一起制作烟墩大鼓。本报记者 张子弘 摄 “烟霞烽火越千年,墩台往事谁知晓?大地滚雷天上降,鼓乐曲曲诉衷肠。”这首藏头小诗记录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烟墩镇传承已久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墩大鼓。 “据传从隋末唐初起,烟墩镇内各村就有了擂鼓的习俗。”灵山县文化馆馆长卢生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烟墩大鼓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发布时间:2019.01.07